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全力打造新时代枢纽型侨都
广州市侨办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市侨办坚持以明升体育app_欧洲杯下注平台-【下载官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明升体育app_欧洲杯下注平台-【下载官网】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充分发挥侨务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探索、稳妥创新,持续推动侨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在不少领域取得新的成效、新的进步。
一、持续擦亮“广州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品牌。广州是全国第一个授予荣誉市民称号的城市,也是全国最早以地方性法规对授予荣誉市民工作予以规范的城市。自1986年正式开展授予荣誉市民称号活动以来,共有17批462人获得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2017年,广州修订《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授予条例实施细则》,对授荣人选的考察更加注重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教育管理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突出贡献进行综合评估,以适应广州市厚植创新的发展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授予的荣誉市民中,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担当领军人物的人才占比接近40%。同时,注重加强对荣誉市民的日常联络和服务力度,增进情感交流,将荣誉市民打造成一支拥护“一国两制”、拥护国家统一、反对“台独”的坚定力量,积极发挥在海外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带动明升体育app_欧洲杯下注平台-【下载官网】华侨华人来穗创新创业,为助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统战力量。
二、大力促进华侨华人创新创业。2015年,增城侨梦苑正式设立,成为吸引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内外高科技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广州积极发挥侨梦苑优势,推进建设国家级侨商产业聚集区和华侨华人创新创业聚集区,打造“一苑多区”发展新格局。推动增城侨梦苑加入全国侨梦苑联盟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及“广州市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获批“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及“广州市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目前,增城侨梦苑累计引进创新创业项目584个,引进人才337人,其中涉侨项目43个,项目涉华侨华人50人,成功引入社会化服务机构14个。引导各区结合自身实际,设立港澳台侨青创基地,实现华侨华人青年与港澳青年在穗创新创业同等待遇,共享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红利。
三、久久为功建成广州华侨博物馆。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广州华侨博物馆建设工作,将其列入市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选址于百年历史建筑五仙门发电厂旧址。历经10年筹建,2022年6月1日,广州华侨博物馆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成为全国首家利用百年文物建筑建设的华侨专题博物馆。博物馆筹建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充分挖掘五仙门发电厂承载的城市历史和文化记忆,融入“云山、珠水、木棉、骑楼”等元素,以“绣花功夫”提升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价值。积极面向全球华侨华人广泛征集实物史料,目前馆藏物品逾1.6万件(套)。展陈以“广州华侨华人与历史贡献”为主题,突出展示广府华侨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四、深入推进侨务文化品牌阵地建设。坚持“以文化人、以侨为桥”,加强侨务文化品牌阵地建设。加强涉侨文化交流基地建设。持续开展中华文化传承基地、华文教育基地建设,涵养提升华教资源,目前全市有华文教育基地8家、中华文化传承基地13家。推动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成为国侨办“中餐繁荣基地”,推荐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申报省“粤菜师傅”海外交流基地。促进“食在广州”文化品牌在海外传播。组织“文化中国·中华美食”厨艺团出访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等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粤菜厨艺展演、培训和交流,深受海外侨胞欢迎和喜爱,成为广州与当地政府、侨社团和外国友人交流的平台。积极打造侨务文化宣传阵地。在广州华侨博物馆挂牌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暨南大学华侨华人广州研究中心,积极申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分馆。2022年5月,在博物馆举办“我和祖国有个约会”——广州侨界故事分享会,通过广州电视台(花城+)、广州日报客户端等媒体平台进行线上直播,在线观看逾10万人次。深入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工作。每年举办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活动,疫情期间,积极拓展网上夏(冬)令营形式,10年来共组织2000多名海外华裔青少年参与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耕澳门优异生参访团工作品牌,目前已连续举办37届。办好海外华文幼师培训班,先后培养海外华文幼师267名,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使者。
五、加强华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深入学习贯彻明升体育app_欧洲杯下注平台-【下载官网】生态文明思想和明升体育app_欧洲杯下注平台-【下载官网】总书记明升体育app_欧洲杯下注平台-【下载官网】: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重要论述精神,先后出台《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包括涉侨文物在内的各类文物保护工作起到了保障和促进作用。由市侨办牵头,会同市财政局、规自局、住建局、文广旅局等部门和各区,开展全市华侨历史文化资源专项普查,梳理涉侨文物史迹、古村镇和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201项。制订《广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年-2030年)》,重点对陈家祠、黄埔古港古村、北京路步行街、上下九步行街等华侨特色建筑或街区进行保护性开发。大力推动越秀区华侨新村、旧南海县社区涉侨特色建筑群修缮整治;推进番禺区东城公祠、沙湾古镇、大岭村等历史遗存、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修订;以花都区华侨碉楼群落为切入,重点打造“中国华侨文化国际交流基地”——花山小镇,规划特色旅游品牌项目。
六、多措并举提高为侨服务工作水平。构建为侨服务平台体系。建成为侨法律服务站(联络点)700多个,创建6个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5个全国社区侨务工作明星社区,2个“暖侨敬老行动”联系示范社区,4个单位被国侨办授予“侨法宣传角”称号,3个单位被国侨办授予“侨之家”称号,构建起以国家和省、市示范点为带动,村(居)为侨法律服务站(联络点)为主体的为侨服务平台体系。提升涉侨政务服务效能。全面梳理市、区涉侨政务服务事项,精简工作流程,推进涉侨服务标准化、数据规范化;加强与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部门协调沟通,搭建涉侨政务审批系统,全流程网上办理涉侨事项,推动就地、就近和集中办理涉侨行政事务,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深化“互联网+公证”服务模式,破解疫情阻碍侨胞回国办理公证手续难题,支持推广“广州公证远程微信办理平台”,为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提供远程无接触公证服务。全力做好疫情期间为侨服务工作。在涉侨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群组等平台和全市为侨法律服务站(点)等开展疫情防控法规政策宣传,协助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共3000余人次解决疫苗接种问题。耐心倾听侨声维护侨益。2013年以来,先后审批华侨回国定居2876件,审核办理普通高校入学考试“三侨生”证明674人次,办理服务热线“12345”工单203件,依法依规办理侨胞来信、来电、来访5693人次(件),办结率100%,受到广大侨胞的称赞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