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海外两个江门。在浓郁的 “知侨、护侨、亲侨、重侨”氛围中,为侨服务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为侨服务水平提升,侨心得以凝聚,侨力得以释放,推动江门通向快速发展、建设幸福和谐社会之门徐徐打开。
落实政策,开凝聚侨心之门
今年7月,江门市政府常务会议组织集体学习侨法,通过了解《中华人民公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立法背景、过程、主要内容,以及我市实施《保护法》二十多年来的基本情况和成效,进一步加深对侨法的认识,增强依法行政、依法护侨意识,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江门市在全省侨务立法中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有关落实侨房政策、侨房拆迁、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侨捐监管、华侨祖坟、华侨子女回国接受义务教育、涉侨计划生育、涉外婚姻、出国定居及出入境管理等十几部涉侨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广大海内外侨胞的合法权益有了法律、政策保障。平反冤假错案、落实侨房政策、处理涉侨信访等重大工作稳步开展,扎实的工作,维护了侨胞的合法权益,密切了党委、政府与广大海内外侨胞的血肉联系,打开了广大侨胞的“心门”,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参与、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改革开放以来,江门累计接受侨胞捐赠逾64亿港元,侨务慈善蓬勃开展。
扶持慰问,创归侨幸福之门
江门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提高归侨、侨眷的生产生活水平,花大力气解决治病就医、上学深造、就业发展、扶危解困等问题,设立“江门市归侨侨眷困难救助基金”、“困难归侨侨眷救助站”、“侨心助学基金会”等长效帮扶机制,积极开展“侨爱工程“、”万侨助万村活动”等活动,社区侨务工作也在政府引导下全面开展,在协助侨胞、侨眷解决房产、宅地、集资等纠纷及寻亲访友、入学、就医、办理财产继承、出国手续等方面,成为全市侨务部门开展侨务工作的强有力助手。归侨侨眷除依法享有与普通群众同等的医疗保障、社会保险、就业发展等权利外,还得到来自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热心帮扶。据统计,自2002年来,为华侨农场争取补助资金3亿多元,仅2012年,争取各级帮扶性惠侨资金达1905万元,为建设归侨侨眷通向幸福生活之门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壮大侨企,筑侨胞报国之门
近年来,江门市致力于发挥侨乡优势,优化外资、侨资在江门投资环境,为华侨回乡创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吸引海外华人华侨回来投资兴业,创造自身事业发展和家乡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自2006年成立江门市侨商总会后,在侨务部门的强有力推动下,又率先全省创建了侨商总会青年会,凝聚青年侨商,推动推动海内外侨界青年事业发展。积极筹建“江门侨青创业园”,以此进一步推进侨务工作与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努力打造吸引华侨华人年青一代实业家、高科技人才、领军人物回国创业发展的新型平台。至目前,全市侨资企业3782家,投资总额逾189.5亿美元。侨资企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市提供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贡献了重要的财税支持,推动了我市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成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
活跃侨青,建合作共赢之门
壮大世界江门青年大会平台,今年世青会海外联络分部先后在悉尼、多伦多、香港成立,江门与海外城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交流合作更为紧密,侨务“引资”、“引智”、“引制”工作扎实推进。大批海外杰出五邑青年担当友好使者,率团回乡开展商贸洽谈、投资考察活动,推动我市对外友好交往;第四届世青会筹委会主席黄英豪率“香港青年精英五邑行”访问团到我市进行访问;第三届世青会十大杰出青年黄伟雄积极推动开平市吴汉良理工学校与新西兰商学院签约缔结友好姐妹院校。通过这一平台,海内外五邑华侨华人青年精英加强沟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一支更大、更有后续力的华侨华人新生力量茁壮成长,五邑籍青年的大联合之门永远打开,世青会将“永不落幕”。
创新管理,启华侨回国创业发展之门
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侨务工作。刘海书记、庞国梅市长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乡江门是海外乡亲的娘家,侨务工作要以为侨服务为首。侨务工作不断创新手段,加强社会创新管理,优化为侨服务措施,增强侨胞的情感认同和凝聚力。通过政府民生热线,帮助侨眷林先生解决侨房问题,获得“尽职职责,为侨服务”的赞誉。今年9月,通过中国江门网直播室“法治在线”栏目,就改善归难侨民生现状、维护侨胞合法权益等议题与网民进行直接交流,借助互联网技术,拓展沟通渠道,让侨居海外乡亲及时了解国内的相关侨务政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随我国经济实力增强,社会环境稳定,近年来每年有近400名海外侨胞选择回国定居,且呈逐年增多之势。为开华侨回国定居申请办理的方便之门,根据今年7月1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我市外侨局与公安局联合制定并下发实施了《江门市华侨回国定居申请办理实施细则》(试行),力争简化手续,提供便捷优质服务。据了解,最近省人大副主任雷于蓝率队前来江门调研华侨权益保护工作,我省华侨权益保护立法工作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更进一步彰显了各级政府对海外侨胞的关心、爱护。(江门市外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