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老楼房,以前路破破烂烂,就怕开进来堵车,现在宽敞干净,节假日游客很多。”坐着出租车行驶在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以下简称“小公园”)的街道上,司机杨师傅介绍起来。下车,步行穿梭在骑楼群中,建筑古旧却整洁,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去年7月,小公园中山纪念亭历史文化街区和西堤历史文化街区被列入《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成为汕头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美丽注脚。
小公园建成于上世纪20—30年代,是汕头城市发祥地,见证着百年商埠历史,聚集着许多民国时期的洋行领事馆、商会、影院、酒楼等。因为较为完整保留了上世纪初近代城市街区的原貌,历史价值较高。
但由于城市发展,小公园更新落后,一度变得破败。直到2016年,汕头正式开启修复、改造。2016年,《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规划》公布,小公园的保护、修复有了整体规划要求和具体技术规范。
保护、修复从何入手?“当时需要修复的面积很大,我们就先选择了临江的几条路做保护和修复,形成示范,先让大家都能看到效果。”汕头金平区城市更新局副局长王晓丹说。
2016年8月,汕头启动西堤路骑楼及小公园亭修复试点工程。到2017年,试点工程完成,并同步完成桂园、香园、同文学堂等文物点及不可移动历史建筑的修复。
“当时每天都有很多市民去小公园中山纪念亭游玩,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和动力去修缮小公园。”王晓丹回忆说,试点工程受到群众欢迎,当时很多回国探亲的华侨,也希望能留下小公园这份记忆。
随后,针对小公园的大规模修缮开始。2017年3月启动第一期修缮,紧接着2018年开展第二期。通过升级改造道路、骑楼群外立面修缮、内部结构加固、管网埋地等,小公园焕然一新。
目前第一期已全部完成,二期工程接近完工,16段道路已经完工通车,骑楼建筑已完成96%工程量。同时小公园新增“智慧消防综合管理平台”,消防能力有效增强。
修缮只是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基础,要实现新的发展还需进行活化保育。
在小公园,国平路的30—42号已打造成“潮汕文艺人才一条街”大师工作室,历史建筑安平路39号新广发百货被修缮改造成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安平路46号集成发绸缎庄与相邻的安平路48、50、52号合并连通成电影名人史迹馆。
“汕头市现有市级历史建筑36处,这样的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正在汕头如火如荼展开。”汕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黄锦林介绍,围绕“找出来、保下来、用起来”的工作要求,不断开展历史建筑的普查、认定、登记,“目前已完成第一批和第三批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并有序创建历史文化名城。”
建筑是重要的历史记忆,当前广东也以推进历史建筑普查认定为切入点,做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传承。截至2022年6月,广东已划定并公布历史文化街区104片,且全部完成挂牌保护,确定历史建筑4084处,完成挂牌保护3900处,完成测绘建档3558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