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开第五届第一次会长会议
会议讨论了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会议认为,2010年,在省侨办的关心、支持、指导下,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成功召开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举办了“华侨华人与广东-东盟合作研讨会”,理事、会员积极参与有关学术活动、积极为文化强省建设和侨务工作建言献策;办好会刊《华侨与华人》,创办研究会网页,各项会务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绩,对推进我省华侨华人和侨务工作研究,促进我省侨务工作发展作出了贡献。
会议研究讨论了研究会2011年工作安排。会议提出,2011年研究会要继续吸收会员,增聘顾问,召开理事会议,进一步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增强队伍活力。加强侨乡文化学术研究和调查,举办“华侨文化与侨乡文化研讨会”,组织会员开展保护华侨权益问题的立法调研和建设华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相关调研。要进一步加强对外联络,继续办好会刊和研究会网页,推动研究会会务发展。
会议认为,研究会要积极参与侨务工作,更加紧密地围绕全省侨务工作部署举办活动、开展研究,多为我省侨务工作发展出谋划策,当好省侨办的智囊和参谋助手,为我省侨务工作发展,为发挥好侨务优势促进我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贡献。(本会秘书处)
增聘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刘宏为顾问
刘宏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亚太研究,中国对外关系,海外华人,国际移民,认同及商业网络等。曾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东亚研究系讲座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孔子学院院长。目前兼任英国大学中国委员会(UCCL)常务理事、专家组成员;中国国家社科基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嘉庚国际学会理事;国务院国侨办公室理论研究上海基地、上海侨务理论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
到目前为止,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共聘请了16位华侨华人研究和侨务工作研究专家学者为顾问,其中国内顾问10人,海外顾问6人。(本会秘书处)
张国雄副会长获首个“江门侨乡杰出专家奖”
张国雄是五邑大学教授、本会副会长,他不仅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的首席专家,还是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布展项目的学术总负责人,他对五邑侨乡文化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研究,开创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学术新领地,使广东侨乡文化研究成为可以拿出与国外学者对话成果的日益成长的领域,并推动了江门以侨文化为特色进行城市形象塑造。(本会秘书处)
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议
本次会议主要研究计划于今年七月举行的“华侨文化与侨乡文化研讨会”方案。林琳会长通报了研讨会方案,征询与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大家对该方案进行了充分讨论,充实并完善了方案。沈卫红秘书长通报了近期《华侨与华人》杂志组稿、编辑、出版情况及财务状况。常务理事就如何办好《华侨与华人》杂志进行了认真讨论。
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重新扩大布展的五邑华侨博物馆,张国雄副会长亲自担任讲解,介绍了五邑华侨博物馆扩馆布展的思路、特点,及其发挥的作用。大家对扩展后的五邑华侨博物馆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无论在布展内容、形式、手段上给人面目一新之感,比扩馆前有很大的提升。同时,大家也对个别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的意见。(本会秘书处)
与古巴驻广州总领事馆共同主办“中国人在古巴革命中的作用及贡献”学术讲座
林琳会长在致辞中说,广东与古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今年6月是华人抵达古巴164周年。1847年6月3日,206名广东华工被一艘西班牙船运到古巴做苦力,开启了华人在古巴的历史。古巴也因此成为华人最早抵达的拉美国家之一。拉美地区的第一个华侨社团是1867年成立于哈瓦那的“结义堂”,开创了拉美地区华侨社团的先河。而这些早期的华人,都是广东人。在164年的历史长河中,旅古华人与当地人民相互融合,和平共处,为古巴的独立和建设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古巴独立战争和革命战争中,成千上万广东籍华人参加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刻在首都哈瓦那的一座纪念碑上的一段话:“在古巴独立战争中,没有一个华人是叛徒,也没有一个华人当逃兵。”正是古巴人民对古巴华人的高度赞誉和评价。这不仅是华人的骄傲,更是广东人的光荣!
林琳表示,研究古巴华侨华人历史,也就是研究广东人在古巴的历史,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愿意在这方面做一些推动和努力,并愿意就此与古巴驻穗总领馆进行合作。
菲利克斯总领事在致辞中感谢广东省侨办、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及广东华侨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他说,从古巴三次独立斗争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中国人在古巴文化、体育、美食、宗教及与中国的交流中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已成为古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群体。希望继续与广东华侨华人研究会、广东华侨博物馆合作开展文化交流。
玛丽-爱丽丝?沃特斯(Mary Alice Waters)女士以一个美国人的独特视角、平实的语言阐述了中国人移民古巴的历史,并详细阐述了中国人在古巴独立战争、反对奴隶制斗争及反抗种族歧视斗争中的作用与贡献。她说,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与发展,舞狮、武术、粤剧、话剧、舞蹈等已成为古巴华人社会的中国文化代表并继续传承与发展。
在讲座互动环节,本会副会长张国雄、理事黄卓才教授就古巴华侨历史有关问题与沃特斯女士进行了交流。
讲座由本会副秘书长、广东华侨博物馆馆长王明惠主持。讲座开始前,林琳会长和省侨办副主任郑建民亲切会见了菲利克斯总领事和沃特斯女士等。(本会秘书处)
积极参与广东省海外侨务资源调研工作
此次调研主题明确,主要围绕华侨华人与广东开放型经济、华侨华人智库与广东自主创新与转型升级、华侨华人与广东软实力、华侨华人与广东公共外交、及涵养侨力资源和增创侨务新优势等专题进行,将为省委、省政府部署“十二五”侨务工作,发挥侨务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供决策参考。
本会顾问刘宏,会长林琳,副会长张应龙,秘书长沈卫红,副秘书长王奕华,理事顾立军、李仲民、吴晓生、汤泗昌、朱江等参加了海外侨务资源的调研活动。(本会秘书处)
庄国土顾问学术著作获中国出版政府奖
多名顾问、理事当选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
本会成员积极参加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
本会顾问、会员取得一批学术新成果
本会顾问陈春声的《潮汕人文特征的社会竞争力》一文,从潮汕的商业文明及其海外联系的角度,描述潮汕人文特征的若干现象,并试图揭示这些现象的现代意义。首先,潮人与海洋的密切联系几乎是天然的,而其从事海上活动的形象,则因国家制度的变迁而不断被重塑。其次,跨国活动一直是潮汕百姓日常生活一部分,从而使潮汕商人具备了从事国际贸易的天性,在不同国家不同的政治、法律、贸易、宗教和文化制度之间,一直游刃有余。再次,潮汕传统人文特征中蕴含着许多“现代性”的因素,这些因素在潮汕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会顾问曹云华的 《1+1>2:海峡两岸在东南亚的合作》一文,分析了海峡两岸合作开拓东南亚的重要性、必要性,实现优势互补的可能性。认为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海峡两岸应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为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共同推进东南亚的一体化进程。
本会理事王炜中的《以潮汕侨批为例试论侨批的跨国属性》一文,介绍了侨批的诞生环境、其在跨国渠道中的运作以及侨批信息在跨国网络中的交流。认为来自民间的侨批记载翔实,内容丰富,从中可以看到侨胞居住国的国情,侨胞故乡的乡情、侨胞家庭的家情和侨胞与眷属的亲情,其与典籍文献互相印证,是研究社会史、金融史、邮政史以至海外移民史、海外交通史、国际关系史的宝贵历史资料。
本会会员张小欣的《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中国对印尼归难侨救济安置论析》一文,对九三〇事件后中国救济安置印尼归难侨工作的具体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在印尼反华排华及美苏共同推动国际社会反华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对印尼归难侨采取的救济安置措施,具有维护中国海外侨民权益和国家外交利益的双重意义。该项工作是“文革”期间最大规模的归难侨救济安置活动,在推动国内归难侨救援机制发展方面,特别是归难侨侨生安置和华侨农场机制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会会员廖小健的《金融危机下的“美国留学热”及其发展趋势》一文,以美国为例,分析了“留学美国热”的现状和热点和美国留学政策的调整,探讨了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出现的“留学美国热”与金融危机的关系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本会会员石坚平的《近代广府侨乡契约文书中的货币表达方式研究》一文,介绍了近代广府侨乡社会契约文书中货币表达方式的各种类型,分析了近代广府侨乡契约文书中货币表达方式的演变。
本会会员万晓宏的《当代美国华人草根型参政团体研究》一文,以“波士顿华人前进会”为例,剖析了该组织成立的背景、目的、宗旨和任务和成立30多年来的主要工作成就,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